[if lt IE 9]>
◆本报通讯员王雪 记者辜迅
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国际生物城的湿地公园,地面下隐藏着一座新近落成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让周围居民拍手称道。
由中建二局四川公司承建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污水处理厂,项目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20亩,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主要由地面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是用于污水深度净化的生物湿地,下部为全地埋式污水处理核心单元。”项目指挥长俞焘表示,为加快推进传统污水处理厂在功能形态上的迭代升级,精心打造一流的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团队兼顾社区、环境和土地等要素,确定了不同以往的建设方案。
机器人“问诊”地下空间
天府国际生物城污水处理厂位于锦江下游,总投资8.3亿元。作为集水污染防治和生态景观于一身、多功能多业态的综合体,项目采用EPC模式建设,包括污水处理厂、截污干管、泵站及配套设施等多个单元。
工程伊始,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城市“马路拉链”、大幅降低后期修复成本,项目团队积极融入智慧建造技术,在管网建设中首次应用市政污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机器人。
“不用开挖,就能自动完成检测问诊,可实现远程手术修复。”项目生产经理邹兵说,得益于市政环保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的应用,项目团队只需将“检修模型机器人”放入城市地下管道,就能给管道做一次全面的“肠镜”检查。通过360度全景图像,如果发现管壁存在微小裂痕或者破损,地面工作人员可通过远程操控机器人采用特殊材料进行填充和紫外光固化作业,确保内部修复一气呵成,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
“机器检测好比给管道拍CT,立马就能找到症结,再用机器人给破损的管道进行修复,不仅速度快,而且效果好。”邹兵告诉记者,随着这项检测修复技术的运用,过去1个月的工期现在已缩短到4天左右,大幅降低了项目的运行成本。
小锚杆变成“大力士”
在集中力量攻克污水干管这条“大动脉”的建设、修复难点的同时,工程建设者们又要面对污水处理厂整体骨架——污水处理核心单元建造的技术难关。由于处理厂主体结构为全地埋设计,基础深度相对于正负零埋深20米,极易受到河水特别是汛期渗水影响,如何保障箱体处理单元的稳定性,减小浮力影响,成了项目团队亟待解决的又一棘手问题。
“我们成立了四川省首个建筑工地水务环保工匠创新工作室,不断为项目提质增效。”项目总工程师秦成龙介绍说,项目团队多次优化设计、改良工艺,最终选用比普通锚杆头更大、承载力更强的新型抗浮锚杆,用液压锚杆钻机进行成孔作业。
按照优化后的施工方案,工人们把3000多根锚杆组合在一起,在相对力的作用下,“小钉子”纷纷变身“大力士”,将作业面牢牢钉在地面上,即使是汛期来临,作业面也始终保持“水涨不船高”的状态。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使项目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同时还节省了近1倍的锚杆用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里子面子”同样出彩
据了解,天府国际生物城污水处理厂主要用于收集处理产业园区成分复杂、难降解、污染性强的生物制药、医疗废水及部分生活废水,对促进流域绿色经济发展和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团队更加注重项目生态环境效能的提升,用秦成龙的话来说就是:地上造绿、地下治污,同步优化污水处理厂的“心肺”,在确保污水达标排放的同时,体现“生态+艺术+健康”的湿地公园特质。
针对治理单元上部,项目遵循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推进湿地公园的生态价值转化。“由于专门设置了脱磷脱碳填料层和具有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经过地下核心单元处理的污水流经地表时,可进行再吸附、再净化,最终达到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水质标准。”邹兵表示,湿地公园除了具备较好的景观功效,还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水患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起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综合作用,助力解决雨水污染和城市内涝等问题。
而对于之前隐身地下的核心单元,为了全面截留细菌,进一步提升生物降解效率,项目采用多种技术组合工艺,并辅以碳源投加、紫外线消毒等多种方式,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质标准(TN除外),污水处理厂的“里子面子”同样出彩。
❤ 上一篇:昭化区文旅体局:全力以赴拼“三创”拼出发展加速度
❤本文地址:建在森林里 藏在花园下 https://www.cdlifacai.cn/zxhd/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