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lt IE 9]>
“国家步道”是指穿越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较好的自然区域,串联一系列重要的自然和文化点,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自然体验机会,并由国家相关部门负责管理的步行廊道系统。欧美国家近百年的成功实践表明,国家步道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元素,是肩负着生态教育、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服务、经济增长等诸多使命的自然与文化综合体。为推动我国国家步道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自然体验需求,国家林草局决定以大山系、大林区为基础,推动一批“国家森林步道”建设。国家森林步道是指穿越重要山脉和森林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特征、长度超过500公里、主要供人们以徒步形式深入体验大自然的带状休闲空间。为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森林步道主要由石板路、土路和砂石路组成,保留周边的自然荒野风貌,并有效避开野生动物种群的迁徙通道,与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持安全距离。截至2020年10月,国家林草局先后公布了3批12条国家森林步道,分别是秦岭、太行山、大兴安岭、武夷山、罗霄山、天目山、南岭、苗岭、横断山、小兴安岭、大别山、武陵山国家森林步道,沿线途经20个省份,全程超过2.2万公里。横断山国家森林步道呈南北走向,南起云南勐腊县,由宁蒗县进入四川, 经盐源县、木里县、雅江县、康定市、泸定县、石棉县、 汉源县、荥经县、天全县、宝兴县、小金县、理县、汶川县、茂县、 黑水县、红原县,北至松潘县。步道全长3302公里,其中云南段1850公里,四川段1452公里。步道沿线有四川的贡嘎山、四姑娘山、卧龙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多处串联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及红军万里长征之路等古道和线路。未来,国家森林步道将是"国家步道"的基础线路和重要组成部分,串起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自然遗产地和古村、古镇文化遗产地,到2025年国家森林步道总里程要超3.5万公里。徒步者可沿自然小径、古驿道欣赏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美景。四川在建设“国家步道”特别是“国家森林步道”方面潜力巨大,广元、南充、绵阳三市交接的“翠云廊”就是一例。
翠云廊,是以古代剑州古城普安为中心,东南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景区--阆中古城,西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祖庭绵阳市梓潼县七曲山大庙,北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景区--广元市昭化古城,总长300余公里长的古蜀道上古代人工栽植的行道古柏群。保护区总面积27155公顷,其中剑阁县的面积为15772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7.9%,是整个保护区的核心地段。翠云廊整体呈“人”字形分布于沿途广元、南充、绵阳三市数十个乡镇村组。从剑门一线经剑州古城再折西走向为古金牛道,从剑州古城直抵阆中一线古蜀道称剑阆古驿道。翠云廊三线现存古柏(树)总数量达到12082株,犹如苍龙蜿蜒在高山河谷之间。剑门山区民间又称其为“皇柏”或“张飞柏”。目前,翠云廊剑阁县境内共遗存有驿道古柏(树)7803株,仅古柏就有7778株。其中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7489株,二级古树(树龄300--500年)225株,三级古树(树龄100--300年)89株,占全县蜀道古树资源的99.6%。另外梓潼县境内古柏3808株,昭化区境内454株,阆中市境内17株。这些老树,既是古老的树木又是珍贵的文物,每一棵树都有传说和故事,完全可以申报“国家森林步道”和“古柏国家文化公园”。
翠云廊行道古柏群,据民间传说栽植肇自秦汉,其后经历朝历代多次栽植并得到精心保护才得以留存至今。是目前存世最早、线路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古柏树群。人行其间,恍若隔世,被誉为“蜀道奇观”、“国之瑰宝”、“蜀道灵魂”, 是世界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自然珍品,具有巨大的文化魅力、历史价值、科研和旅游利用价值。翠云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核心价值部分,2015年11月,已列入蜀道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单提名地。
(一)秦代及张飞栽植等传说。据川北民间传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诏令于剑门一线古蜀道上植柏。又传张飞曾任巴西郡守时,为了羽书传递通畅,曾亲自率领兵民于剑门一线古蜀道修路植柏,剑阁民间至今有“张飞上午植柏,下午遮荫”之说。在金牛道正式开通2300余年时间里 ,剑门一线古蜀道一直是北连关中平原西达蜀地成都的主要官道。这条官道上的一草一木一石必然是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严格保护的。不可否认,今天翠云廊少量的高龄古柏(树)或许就是秦汉时期遗存下来的。
(二)六次植树(柏)的历史记载。历史上,剑门一线古驿道上曾有过六次植树(柏)明确记载,可能算是“中国植树节”发源地之一。(1)第一次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据1994年版《剑阁历史年表》载,太常博士范应辰言:“诸路多缺系官材木,望令马递铺卒夹官道植榆柳,或随土地所宜种杂木,五、七年后可致茂盛。供费之外,炎暑之月,亦足荫及路人”。真宗从其所请,颁行天下。剑门一线古蜀道宋时属利州路,自然是遵从了真宗要求栽植古树(柏)的诏令。
(2)第二次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1043年)。据《据宋会要辑稿.方域.道路》记载:北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1043)七月二十七日兴元府(治所今汉中市南郑县)知府窦充提出种树。原因是当时凤州(今陕西凤县)至剑门关一线古蜀道上有栈阁九万余间,每年培修需大量木材,需到古蜀道两旁二三十里外去采伐,所费人力财力巨大。窦充于是就上书宋仁宗,请求沿路急递铺兵士每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栽种树木,以备其后培修栈阁之用。窦充的上书得到了仁宗的同意,于是诏令陕西及益州路转运使司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实施,并且纳入当地府州县领导的年终考核。但史料中没明确栽植树种类型。
(3)第三次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据1994年版《剑阁历史年表》载:“剑州、县学校增修学舍。......实行朝廷关于道路树木的栽植、管理、采伐命令。县令丞劝谕乡保,遍于驿路两畔栽种杉、松、柏等木”。
(4)第四次南宋宁宗赵扩庆元三年(1197年)。据《剑阁历史年表》载:“冬、(剑州)武连县令何琰修治驿道,在两旁植树,立‘种松碑’,文曰:‘县路翠,武功贵。县路青,武功荣’。今碑遗存于觉苑寺中。
(5)第五次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三年(1518年)。据清同治《剑州志.艺文》、清雍正《剑州志.古迹》载:康熙初年剑州知州乔钵在其《剑门路》诗序文中写道:“自剑阁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皆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钵因题曰‘翠云廊’,且赋诗云”。另据1994年《剑阁历史年表》记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李璧......整修官道,两旁植树10万株”。此三处明确记载了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剑州知州李璧率官民所植驿道柏树之事。至清康熙初年,十万株柏树历经100余年时间,已是荫翳蔽日,盛况空前,到任剑州知州乔钵于是取名“翠云廊”。
(6)第六次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据《剑阁历史年表》“1754年 清乾隆十九年”载:“.....提倡在川陕大道两旁、四方村落植树”。
由此可知,剑门一线古蜀道植柏(树)的现象,并非一朝一代而为,而是历代王朝的接续栽植。从现在已知史料可知,但当数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时任剑州知州李璧率官民所植柏树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现在翠云廊古柏主体为那时的遗存。李璧规定了对驿道栽植柏树“官民相禁剪伐”命令。
从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和地方官员都非常重视剑门蜀道树木的栽种和保护。至少在清代乾隆中晚期和光绪晚期,当时剑州就对每棵皇柏进行了悬挂了书有“官”字的木牌。民国三十年(1941年),当时四川省政府就发布训令,要求剑阁县政府严加保护驿道古柏,并对每棵古柏要“依序编号,列为专案,并列册备查,以备县长交接”。因此,才有今天“翠云廊”这一世界奇观。
(一)珍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1)南线(剑阆道)。翠云廊南线即从剑州古城普安镇出发向南沿剑阆古驿道石板路依次经过龙原镇、店子镇联盟村省级传统村落、亭子湖店子段水域、省级示范镇--白龙镇、康天铺、石子铺、厚子铺、落下闳故居、思依铺、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景区--阆中古城,总里程约150公里,现存古柏4150株。
(2)北线(剑昭道)。翠云廊北线即从剑州古城普安镇出发向北沿古石板路依次经过抄手铺、汉源铺、汉德县遗址、剑门关古镇、姜维墓、剑门关-翠云廊5A景区、剑溪桥、志公寺、大朝驿遗址、天雄关、终点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景区--昭化古城,总里程约80公里,现存古柏2178株。再从昭化古城沿古蜀道北行可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元皇泽寺和千佛崖、剑门蜀道遗址--明月峡栈道、嘉陵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子铺遗址而接陕西宁强县界。
(3)西线(剑梓道)。翠云廊西线即从剑州古城普安镇出发向西沿古金牛石板路依次经过清凉桥、拦马墙、凉山铺、柳沟驿、垂泉铺、武侯坡、武连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觉苑寺、武功桥、演武铺、上亭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祖庭--梓潼大庙山,里程约80公里,现存古柏(树)5747株。再沿古金牛道西可达绵阳、成都。
(二)丰富的名人诗歌文化资源。翠云廊是古金牛道与剑阆古驿道合体,作为古代官道,两千余年来,有无数文人墨客仕子商旅帝王将相经行其间,由此造就了极其丰富的名人文化和诗歌文化,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词名篇。如战国时期司马错、张仪,蜀汉刘备、诸葛亮、姜维,晋代张载、李特、桓温,唐代王勃、岑参、李白、杜甫、唐玄宗、唐僖宗、李商隐、罗隐,宋代王全斌、张知白、文同、孝宗赵眘、黄裳、陆游、崔与之、吴旰,元代蒙哥、杨立、段元鉴、马可波罗,明代方孝孺、杨慎、赵炳然、李璧、杨如震、张献忠,清代乔钵、果亲王、张问陶、张问通、曾国藩,还有现代的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徐向前、王树声、郭沫若等等,这些历史名人及文化大家与古蜀道结下了深深的缘分,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史料。
(三)难得的水域农旅资源。翠云廊南北西三线水域资源丰富。如南线剑阆道紧邻亭子湖和升钟湖两大水域,北线直抵嘉陵江和相邻白龙江等水域,西线临近潼江、涪江等。特别是亭子湖和升钟湖两大水域,有利于渔业、垂钓、水上体育赛事举办等,文旅体育等产业有着极其好前景。
翠云廊是罕见的古树林、典型的古蜀道,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价值无法估量。南北西三线古代都是以青石板铺设而成的官道,其中南线剑阆道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剑州古城普安抵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景区--阆中古城约150公里,北线剑昭线即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剑州古城普安至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景区--昭化古城约80公里,西线剑梓线即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剑州古城沿金牛道西行至文昌祖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梓潼大庙山。翠云廊北线剑昭线与翠云廊西线剑梓线重合于古金牛道,自广元朝天至梓潼大庙山约200公里,然而密集分布着中子铺遗址、千佛崖、皇泽寺、鹤鸣山道教石窟寺、觉苑寺、大庙山、剑门蜀道遗址广元段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上百处省市县及文物点,文化多元性极好。另有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国家级传统村落1处(剑阁县秀中乡青岭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翠云廊三线紧密联系着广元、绵阳、南充三市,沿途密集分布着高级别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价值之高、享誉之广、文旅利用前景之好,这种现象在我国2000多个市县中极其罕见。
我们认为,翠云廊紧紧联系着广元、南充、绵阳三个市,与陕西省贯通,与秦巴山区、川陕革命老区一体,沿线密集分布着古柏古道、古城镇、古村落、自然文化遗产以及亭子湖、升钟湖、嘉陵江、白龙江等丰富资源。我们建议,省委省政府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关于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利用的工作方案》,进一步重视翠云廊这一世界级的文旅资源,由省林草局具体负责谋划并上报国家林草局,在广元、南充、绵阳三市之间建设“川北国家森林步道”。由于国家森林步道一般要求跨省、长度在500公里以上,可以考虑与陕西省联合申报。或者,由省文旅厅联合相关部门上报国家文旅部将“翠云廊”建设成为“古柏国家文化公园”。总之,我们要争取把翠云廊打造成全球知名的生态文化名片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形成集徒步观光、历史文化研学、摄影写生、农旅休闲、古城探秘、庙会巡游等特色鲜明的“川北金三角”文旅产业带,为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做出贡献。(本文作者李后强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西部杂志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入官方网站
❤ 上一篇:三百長程十萬樹 陸上交通活化石——四川「翠雲廊」古柏穿嶺享譽四方
❤本文地址:李后强︱关于将“翠云廊”建成“川北国家森林步道”的建议 https://www.cdlifacai.cn/zxhd/1183.html